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“双碳”目标推进背景下,碳标签对引导低碳消费意义关键。7月4日,安徽师范大学“碳”索江城实践团队聚焦“碳标签认知与推广”,赴安徽省芜湖市开展调研,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公众认知情况,为相关推广工作提供参考。
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商场收集调查问卷。葛慧琳供图
本次调研选取芜湖市商业密集区域作为主要场景,采用问卷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,收集不同群体对碳标签的认知信息。调研对象涵盖多个群体:包括超市、商场等零售场所的工作人员,不同年龄、职业和消费习惯的购物群众,以及跟随家长出行的青少年,力求全面反映碳标签在公众中的认知范围。
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观察商品标识。王慧雯供图
从调研结果来看,存在较为明显的对比现象:一方面,随着环保理念的传播,部分商品包装上已出现“可回收”“低碳生产”等绿色标识,显示出市场对绿色发展的初步回应;另一方面,公众对“碳标签”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——多数受访者表示未曾听说该概念或不了解其具体含义,仅有少数关注环保议题的受访者能对其用途进行简单说明。在消费选择上,价格、品牌和实用性仍是受访者的主要考虑因素,主动关注产品环保属性的比例不足20%,而明确将“碳标签”作为购买依据的比例低于5%。这种认知与实际消费行为之间的差距,反映出碳标签推广面临的现实情况:目前政策层面已明确低碳发展方向,市场也呈现出绿色转型的初步迹象,但公众对碳标签的认知仍存在不足,尚未形成以碳标签为参考的消费习惯。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碳标签作用的发挥,也对绿色消费生态的构建形成制约。
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和工作人员交流。葛慧琳供图
调研过程中,团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:部分受访者因时间紧张或对调研主题不熟悉而未能参与,给数据收集带来一定困难。对此,团队成员通过说明调研目的、简化问卷填写流程等方式,努力提高参与度,最终完成了数百份有效问卷的收集。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交流,团队发现,碳标签的普及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,既需要政策支持和企业参与,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——它并非抽象的概念,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碳排放参考信息。
据团队负责人介绍,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公众对碳标签的认知现状,为后续推广工作找到重点方向。接下来,团队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,梳理不同群体在认知程度、接受程度和实际需求上的差异,形成包含具体建议的调研报告。报告将探讨通过科普宣传、政策引导、市场调节等方式,提高碳标签的社会知晓度,让更多人了解低碳商品与环保的关联,推动绿色消费从理念向实际行动转化。
图为实践团队合照。王慧雯供图
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,“碳”索江城实践团队认为,推动低碳发展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。通过本次调研,团队希望能引起公众对碳标签的关注,促进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日常生活,使消费选择更贴合低碳发展的需求。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,才能让碳标签从较少人知晓的概念逐渐成为常见的参考标识,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持。(通讯员董可亭)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news.xdyinyueqf.com/8137.html